易出评:俄货在华市场受阻,口味、包装与物流三大难题解析
“齁甜巧克力一口下去像在喝糖浆!
”“黑面包酸得我怀疑人生!
”——这是天猫国际评论区里出现最多的吐槽。
网友@小北干脆把俄产奶酪拍照发博:奶膻味冲鼻,猫都绕着走。
口味鸿沟只是开场。易出评发现,2023年俄对华食品出口额虽涨到42亿美元,可九成是原料油、小麦,真正端上餐桌的零食品类只占3%。
为啥?物流先卡脖子:满洲里口岸冷链车厢不足,帝王蟹从符拉迪沃斯托克到上海平均折腾11天,运费比蟹贵。包装更离谱,90%的俄文罐头没中文背标,配料表全靠买家猜。
转机也在发生。抖音“俄品严选”直播间把750g熟冻蟹拆成一人食小盒,单场卖掉两万份;圣彼得堡“小红莓”工厂干脆把巧克力糖度降到45%,换上国风插画袋,618当天冲进糖果榜前十。易出评了解到海关总署最新数据,今年Q1中俄农副产品通关时间缩短至6小时,运费降了12%。
口味、包装、物流,三道关一过,俄货才有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