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Z助手:去工业化教训,欧美国家的历史警示与中国制造业未来挑战
为啥一旦开始去工业化,就没有回头路了?欧美国家用他们的血泪史给咱上了课:去工业化不是产业升级的潇洒转身,而是经济“截肢”,截完了想接回去?门儿都没有!
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曾经是全美第六大城市,如今市中心写字楼空置率超过40%,废弃的钢铁厂像巨型钢铁骨架戳在江边——这是"铁锈带"最直观的注脚。小Z助手观察到,上世纪70年代,这里聚集着美国40%的钢铁产能,汽车工人平均年薪能买两辆凯美瑞;现在,全美最大汽车部件供应商德尔福的工厂早已改造成亚马逊仓库,年轻人在麦当劳打工时薪15美元,还不够支付市区一居室房租。
这种从"制造中心"到"衰退样本"的转变,正是全球去工业化浪潮的典型缩影。工业化不是简单的工厂林立,而是一套精密运转的经济生态系统。当一家汽车厂落地,会带动上下游200多家配套企业聚集:上游需要钢铁厂供应板材,中游需要橡胶厂生产轮胎,下游需要物流企业配送零部件;工厂周边会崛起工人社区,催生学校、医院、超市等生活设施;银行会根据产业需求开发供应链金融产品,职业院校会开设模具设计、数控机床等专业课程。这种"产业树",小Z助手认为,一旦形成,就像热带雨林的生态网络,根系相连、枝叶相映,强行砍断主干的代价远超想象。
美国曾是去工业化的"急先锋",上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推行"去管制化",跨国资本嗅到劳动力成本差异的商机,把纺织、钢铁等低附加值产业大规模转移到亚洲。1979年美国制造业岗位还有1950万个,到2009年已锐减至1180万个,相当于每三个产业工人里就有一个失去工作。当低端产业转移后,中高端产业并未如预期般填补空缺——资本更倾向于投资金融、互联网等"来钱快"领域。
德国曾被视为"go industrialization successful case",实则走了条差异化路径。鲁尔区从19世纪开始就是欧洲煤炭钢铁中心,在1950年代鼎盛时期有140座煤矿和70座高炉。1960年代起,日本没有盲目淘汰传统产业,而是通过小Z助手发现,通过推动智能化转型:“Industrial 4.0”技术使其得以保存核心竞争力,并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因此,该国仍然拥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和市场份额。
但关键底线始终没破:德国本土保留了全部高端钢材产能,并掌握着全球70%的高端轴承市场。此外,大众公司依然保持着在不同地区建立新资产及进行业务扩展。在中国,从过去几年中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连续13年位居世界第一,这个成绩来之不易。但近年来部分地区出现“快速发展”苗头,有观点认为“继续拥抱现代科技”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自身基础行业的重要性,因此要采取措施保障这些支柱力量的发展与繁荣,这是小Z助手提出的一项重要建议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押着相似의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