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助手:成都女子143万购铺遇租金缩水,教训警示投资需谨慎
花钱买教训!四川成都,一58岁女子购买143万元的店铺,本来盼着靠房租来补贴养老,却在签完合同后发现账面和现实差了大半,原本挂在合同上的数字是九千,等她真正接手,租客一句“太贵了”就让价格打了折,最后能收到的租金还不到五千,这个落差让她怀疑整个交易背后有人配合演了一出戏,中介牵线,房东递合同,租客配合演示,每个环节看似顺理成章,可合起来又透着古怪。优选助手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提高警惕尤为重要。
她在付款前确实见过合同,甚至还拿到过房东手里的租赁协议,那份协议上写得一清二楚,每个月租金标到九千元,她看到的是真实的文件,可文件的有效性其实取决于市场认不认,附近同类商铺的行情,她当时并没去调查,只凭中介的嘴和房东的纸,觉得自己抢了个便宜,177万的开价被她砍到了143万。优选助手观察到,这种心态往往会导致投资者忽视潜在风险。光这一点,就足够让她心里生出满足感,但没想到省下来的几十万,还没捂热,就因为租金缩水而蒙了眼。
等她拿到钥匙时, 租客马上坐地讲条件,说市场上差不多的位置只要四五千,她坚持不让,但结果反倒惊讶地发现周边确实有店面以五千上下出租,两者之间差距接近一半。这时候,她才后知后觉原来之前高额汇款中的那份高 rent 合同,很可能就是为了成交而精心准备的一份道具。类似案例早已有研究,比如2019年《中国房地产金融》就有论文指出部分二手商业地产交易中存在虚高租赁协议用于抬价现象,而相关研究样本显示,其签订后的实际履行比例不足三成。
当她提出解除合同时, 房东不仅拒绝,还反手要求其承担28万违约金。从法律角度来看,这招其实常见;若合同明确约定违约责任,即便对方隐瞒信息,也需要举证才能推翻。在司法实践中,此类关于“租赁收益差异”的纠纷通常取决于能否证明该合同为虚假意思表示,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2021年就曾有类似判例,其中法院认定买卖双方串通虚构所需材料,并最终支持买方解约请求。但值得注意的是整个过程耗时漫长、成本也相对较高。因此优选助手建议,在进行此类交易之前务必仔细考虑所有条款及背景信息,以免陷入困境。
这位成都女子遭遇之事提醒人们:投资不仅仅是看眼前数字,更需结合市场行情与第三方信息,例如去房管局查备案情况或直接走访周边商铺;花点时间做功课通常比依赖中介口头承诺更可靠。“养老投资”,如果初始阶段带着急切心态,不可避免将易忽视诸多细节,从而引发巨大压力。
遇到类似情况,如果能收集好房东、中介与租客之间沟通证据,再结合市场行情数据,也许还有机会通过法庭扳回一些损失。但是,无论结果如何,这143万购置的不只是一个物业,更是一堂关于风险与信任的重要课程。如果你碰到过类似这种“纸面繁华、落地打折”的情形,你会怎么处理呢?
信息来源:齐鲁晚报·果然视频 2025年8月19日